【經濟日報╱記者葉家瑋/台北報導】
|
圖/經濟日報提供 |
|
市場對於美國聯準會延後縮減購債規模的預期升溫,帶動資金逐步回流新興市場,其中又以新興亞洲最受青睞,股市反彈動能也較為強勁,今年以來MSCI新興亞洲指數已由黑翻紅,基金績效也平均繳出逾3%正報酬。
在美國債務上限與預算僵局暫時獲得解決後,新興股市短期內回歸基本面表現,其中,在美國經濟明顯復甦下,新興亞洲的出口動能將持續增長,企業獲利可望提升,帶動新興股市近期持續上演落後補漲行情,其中,新興亞股因經濟體質較佳,且股市估值處在低檔,持續獲資金流入並推升其股市走強。
觀察新興亞股資金流向,受到中國經濟數據頻頻報喜,資金持續回流亞股,其中,南韓與台灣等東北亞股市更延續吸金動能,已連十周同步獲外資淨買超。
柏瑞中印雙霸暨亞太高股息基金經理人馬治雲認為,由於市場對QE縮減的疑慮消除,近三個月新興市場表現出反彈走勢,資金也重新回流新興亞洲,多數新興市場之前修正過後,投資價值浮現,隨中國經濟數據表現持續樂觀,有望帶動亞洲區域經濟成長,看好經濟動能強勁的亞洲區域仍具投資契機。
元大寶來新興亞洲基金經理人黃湘惠表示,新興亞洲正處於轉型階段,股價評價已具長期投資價值,加上新興市場政策主軸是刺激消費相關的產業,營收來源倚賴當地消費動能的企業,獲利能力可望長線向上。
目前相較看好中國、韓國、台灣三個區域,主要是中國PMI數據持續轉佳,經濟穩定增長態勢更為明確;韓國則因出口情況大幅增長,企業獲利將於第4季落底後反彈,後市表現皆值得留意。
日盛亞洲星鑽基金經理人高仰遠表示,根據JP Morgan統計10月全球主要區域的企業獲利,新興亞洲開始出現改善訊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