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

境內基金失寵 癥結在通路

境內基金失寵 癥結在通路

  • 2014-11-17 01:28
  • 工商時報
  • 記者黃惠聆/台北報導
 金融海嘯後,境內基金和境外基金規模就出現「死亡交叉」,且差距逐年拉大,儘管主管機關近年對境內、外基金採「差異化管理」,但截至9月底為止,兩者規模相差約1.2兆元。資深投信界人士表示,主要癥結在「銷售通路」。

 金管會近二年在基金差異化管理下了相當大的功夫,包括讓台灣人投資比重逾7成的境外基金要下架、限制境外基金投資A股只能10%、境內基金可以不設限、拉長境外基金送審時間,另縮短並化簡國內投信新基金審查程序、國內投信沒有的基金種類,境外基金不能先送,但國內境內外基金規模差距始終仍逾兆元。

 投信界資深人士表示,「問題在銷售通路」,台灣的基金銷售主要靠銀行通路,銀行理專賣給投資人,不見得是對投資人最有利或者績效最佳,但絕對是「利潤」較高的金融商品。所以,只要基金績效不要太差、給銀行和理專的回饋多一些,自然就成銀行主推投資標的。

 舉例來說,在台灣原本沒有知名度的境外基金,一進來台灣,有的基金可大賣,甚至擠入前十大基金品牌。這些境外基金,除有高配息率吸引投資人目光,另一秘密武器就是給銀行「高退佣」,因為境外基金可以將一半以上的管理費回饋給銀行理專及財管部門,銀行理專當然樂意幫忙賣。

 另外,有的熱銷境外基金管銷費用還可由共同基金出帳、由全體受益人買單,這些都是國內投信沒有辦法和境外基金競爭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