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股瘋漲 滬港通額度喊增
2015-04-10 經濟日報 記者李娟萍、陳致畬、葉又瑋/台北報導
|
中國A股漲幅居全球之冠的狂潮跨越邊界,從內地蔓延到香港股市,帶動恒生指數連二日飆漲,昨(9)日上揚2.7%,收在26,944點,為2008年1月10日以來新高。法人指出,港股將持續吸金,恆生指數有機會挑戰2007年的歷史新高3萬2,000點。
由於大批陸資南下投資,港股通每日人民幣105億元的額度,連著二天在午盤時即用盡;港股則連二日爆大量,昨日總成交逾港幣2,915億元,再創新高;香港交易所股價這兩天大漲逾22%,市值大增至港幣2,799億元(約新台幣1.1兆),一躍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交易所。
證券時報網引述券商人士透露,滬港通額度調整已在研究中,大陸監管層已召集券商召開過座談會,探討提升額度問題。
針對港股爆量大漲,香港南華早報報導,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表示,港交所操作暢順,但成交震盪幅度相當大,風險是很大的,他呼籲小型投資者要小心。
曾俊華表示,香港股市上升有很多不同理由,包括整體市場大勢、連續幾天假期累積需求、最近中證監放寬機構投資者規定,加上一些基金可以通過滬港通作出更多交易等,都推動成交量上升。
但他並不擔心香港股市A股化,因為香港有整體需求。
從A股本波起漲是由中國大叔(中實戶)點火,中國大媽(散戶)緊接著添柴加火,接棒演出,將A股一舉從原本對H股折價的情況,逆轉為目前的溢價28%。市場認為,此一上攻模式也將在港股重現,中資股可望主導港股走勢,港股多頭攻勢才要開始。
瀚亞中國基金經理人林元平指出,投資人的目光重新回到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,並帶動A股及H股的溢價,以恆生AH股溢價指數歷史均值110來看,預期有12%的縮減空間,可持續看好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走勢。
中國社科院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說,相較於近期持續上衝的A股,港股市場明顯滯漲,估值具有優勢。
目前A股相對H股溢價最高已經超過40%,這也成了大陸資金南下港股市場的重要原因。
陸股ETF複委託 交易火熱
陸股近期價量齊揚,對亞洲資金形成吸金效應,台灣投資陸股管道包括ETF及複委託買賣,成交金額也明顯拉抬。券商認為,與其看著資金透過複委託流失,應該積極加入滬、港、深、台的平台。
券商公司表示,國際投資逐漸形成潮流,加上陸股吸金效應,近二年來複委託及ETF投資規模都有大幅度的成長。特別是去年大陸推出滬港通,陸股轉強且吸引亞洲資金轉進,去年12月台灣複委託單月成交金額達1,715億元,創下新高。今年1、2月略為降溫,1月仍有1,564億元,2月因長假,金額降至1,071億元。
另以陸股相關的ETF來看,台股交易量前五大ETF都和陸股相關,單日成交量在2萬至4萬張之間,相當熱絡。
元大寶來證券董事長賀鳴珩指出,就元大寶來證的觀察,去年以來確實有不少資金以複委託方式轉向操作陸股,並不令人意外。他強調,這幾乎可說是中國大陸鄰近市場都在做的事,以元大證券(韓國)而言,近期以複委託買賣陸股的金額,已經高過元大寶來台灣,顯示亞洲資金買陸股並非只有台灣。
某家證券業董事長坦言,目前證券自營部或客戶資金外逃到陸股、港股,每月以倍數增加,主要是近來台股操作難度大增,作多或作空都很容易套牢,投資人眼看陸、港股天天大漲,資金配置就會轉向陸股或港股。
賀鳴珩強調,陸股的吸金效應已是事實,若放任資金由複委託出走,不免對台股資金形成負面影響,真正要做的,應是積極加入建構滬、港、深、台的交易平台,屆時不僅資金不用出走,還有機會吸引國際資金流向台灣。何況,國際化投資及陸股崛起都已形成,台灣在因應策略上,疏導的效果絕對優於防堵。
四障礙…滬港深台通卡卡
【記者張瑞益/台北報導】滬港通形成的吸金效應,讓國內券商期待有一天也能夠創造「滬港深台通」的平台,目前仍未能順利推動,主要在於國內對兩岸經濟、投資的政策開放仍需要進一步取得共識。
國內券商主管表示,成立一個滬港深台通的交易平台,最大的困難,第一個當然是兩岸對如何建議這樣一個平台,要先有充分的通溝;第二個困難是,在兩岸建構出一個平台成立的模式之後,國內對於兩岸政策的開放仍待取得共識,否則也不易推動。
第三,目前台股的國際化仍在持續進行,以台股目前國際化的程度,仍需要和其餘市場進一步整合,才能真正達到同一個平台的交易。
第四則是整個配套措施必須建置完備,包括台灣證券交易所、券商的交易系統,以及融資券是否開放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