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1-19 經濟日報 編譯/簡國帆
經歷不平靜的2014年,全球金融市場在2015年面臨新的機會與挑戰,包括全球復甦、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火車頭、歐洲與日本欲振乏力,新興市場面臨聯準會貨幣緊縮的威脅,油價狂跌導致通縮烏雲籠罩各國,以及烏克蘭危機、伊斯蘭國恐怖攻擊等地緣政治風險。為掌握此一新局勢,經濟日報與知名專欄供應機構Project Syndicate合作,推出「2015全球名家瞭望」系列,獨家刊載20位全球菁英對今年政經情勢的展望及觀點。
希望透過世界頂尖意見領袖的智慧,幫讀者抽絲剝繭,在瞬息萬變的複雜國際情勢中,指出一條明路來。
現在有個普遍的錯誤概念:歐元區是個沒有政治聯盟的貨幣聯盟。這反映出對貨幣聯盟意涵的深刻誤解。貨幣聯盟只有在歐盟國家嚴密整合時,才可能實現,而共用單一貨幣正是在深化這種整合。
如果歐洲貨幣聯盟已證實比很多人想的更有韌性,唯一的原因是質疑者誤判了貨幣聯盟的政治面。他們低估了歐元區成員國間的連結、集體投資的規模、以及要聯手解決最重要共同問題的意願。
但同樣明顯的是,我們的貨幣聯盟仍不完整。這是兩年前所謂「四位主席」(歐盟理事會主席、歐盟執委會主席、歐洲央行總裁和歐元集團主席)的診斷。雖然我們在部分領域取得重要進展,其他方面的工作也仍有待完成。
那麼,「完整」貨幣聯盟的意思是什麼?最重要的是,要讓所有條件都到位,使各國在加入貨幣聯盟後比加入貨幣聯盟前,更為穩定與繁榮。
這主要隱含兩點。首先,我們須為各國創造能獨自繁榮的條件。所有成員國都要能利用單一市場內的比較優勢,來吸引資本並創造就業,而且要夠靈活,足以迅速回應短期衝擊。這得靠實施結構性改革來刺激競爭、減少不必要的繁文縟節,以及提高勞動市場適應力。
在此之前,是否推行這種改革屬於各國的權力。但在歐元區,這些改革顯然也是共同利益。歐元區國家仰賴彼此實現成長。更重要的是,缺乏結構改革將導致歐元區內部長久分歧,提高成員國退出的可能性—所有成員國最終將因此受苦。
第二個隱含意義是,各國須擴大投資其他機制,共同分擔衝擊成本。即使是較靈活的經濟體,其內部調整步調也總會比擁有本國貨幣時還慢。因此,共同分擔風險是減少經濟分歧的要素。
解決方案的關鍵之一,是藉由加強金融整合,改善民間共同分擔風險的能力。如果想降低政府分擔的風險,就要提高民間分擔風險的能力。歐元區銀行聯盟應能成為加強銀行整合的催化劑。分擔風險的重點也包括深化資本市場,尤其是股市,因此我們仍須迅速推動成立資本市場聯盟。
不過,我們也須承認財政政策在貨幣聯盟中的關鍵角色。只專注於穩定歐元區物價的單一貨幣政策,無法回應只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衝擊。為了避免地方經濟長期衰落,讓各國財政政策具備發揮穩定角色的能力,至關重要。
要讓國家財政穩定器發揮作用,政府必須能在經濟遭受壓力時以可負擔的成本借款,要達成這個目標、防止危機蔓延,我們需要強大的財政架構。但過去的危機經驗也顯示,在市場極度緊張時,初始財政狀況再怎麼健全,也無法完全避免危機蔓延。
因此,我們更加需要經濟聯盟:若市場對未來的成長更有信心,在面對赤字暫時提高時,採取負面回應的可能性就會降低。經濟聯盟也能藉由承諾推動各國實施結構改革,提供各國擺脫赤字所需的可信度。
最後,要讓各國經濟體質趨近,不能只仰賴貨幣聯盟的入門標準、或是設定在某個時點滿足的條件,而是需要一個隨時都要履行的條件。如果要擁有完整的貨幣聯盟,最終須深化我們的政治聯盟:在全新的機構秩序中訂定權利和義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