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

救經濟 先解決愚蠢的政治

救經濟 先解決愚蠢的政治

2015-01-23 經濟日報 編譯吳國卿


史提格里茲/(Joseph E. Stiglitz)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
2014年的世界經濟依然深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泥淖。儘管歐洲和美國採取看似強力的政府行動,但兩大經濟體都遭遇既深且久的衰退。

開發中國家境況略好,但也是利空頻傳。這些經濟體中最成功的國家在金融危機後,仍舊憑藉出口而持續成長,雖然出口市場遭到重創。然而它們的表現在2014年也開始大幅惡化。

1992年,柯林頓靠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成功入主白宮:「問題在經濟,笨蛋。」從今天的角度看,當時的情況並沒那麼糟;今日一般美國家庭的收入比當時還低。

但我們可以從柯林頓的口號得到啟發。今日全球經濟的病症可以用兩句簡單的口號表達:「問題在政治,蠢蛋」,和「需求,需求,需求」。

2014年幾乎席捲全球的停滯是人為的,是幾個主要經濟體採取扼殺需求的政治和政策的結果。沒有需求,投資和就業就無法實現。就這麼簡單。

歐元區是最顯著的例子。歐元區採取撙節政策,削減政府支出,導致民間支出更加疲弱。歐元區的結構導致面對危機衝擊時無法迅速調整;在沒有銀行聯盟的情況下,資金逃出受創最重的國家,進而削弱它們的金融體系、抑制貸款和投資。

在日本,首相安倍晉三振興經濟大計的三支「箭」有一支射錯了方向。4月提高消費稅後國內生產毛額(GDP)下降,進一步提供了支持凱因斯經濟學的證據。

美國的撙節程度最輕,經濟表現也最好。但即使在美國,公共部門雇員數也比危機前減少約65萬人。結果是美國也遭遇困境,成長如此委靡,以至於薪資基本上停滯不前。

新興和開發中國家的成長減緩主要反映中國的減緩。中國現在已是世界最大經濟體(以購買力平價計算),而且向來是全球成長的主要貢獻者。但中國令人稱羨的成功也帶來自身的問題,且遲早總要解決。

中國經濟從數量移向質量的轉型是可喜的、而且幾乎是不可或缺的。雖然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反貪運動可能導致經濟成長進一步減緩,但習近平不應鬆懈。反而是其他破壞對政府信任的因素──普遍的環境問題、嚴重且持續惡化的不平等,以及民間部門的欺詐──需要以同樣的力度解決。

總而言之,世界不應該期待2015年中國還能撐起全球總需求。中國自顧不暇,已經沒有餘力。

另一方面,在俄羅斯,我們可以預期西方制裁將使成長放緩,原已疲軟的歐洲也會受到不利影響。(這並非反對制裁:世界必須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有所回應,而為了保護投資而反對這樣做的西方企業執行長,表現出令人失望的沒有原則。)

過去六年來,西方認為貨幣政策可以拯救世界。危機帶來龐大的財政赤字和債務,因此許多人想當然耳認為,為了去槓桿,財政政策必須靠邊站。

問題在於,如果沒有需求,低利率無法刺激企業投資。如果個人擔心自己的未來(他們確實應該擔心),低利率也不會刺激個人貸款消費。貨幣政策能做的只是製造資產價格泡沫。貨幣政策甚至推高了歐洲政府債券價格,因而阻止了一場主權債務危機。但我們必須瞭解:想靠寬鬆貨幣政策重振全球繁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
這帶我們回到政治和政策的主題。需求是當前世界最需要的東西。民間部門──即使有貨幣當局的慷慨支持──無法提供它,但財政政策可以。我們有眾多公共投資選項可以帶來高報酬──遠高於實質資本成本──而且從事投資的國家將能強化其資產負債表。

2015年世界所面臨的問題不是經濟問題。我們知道如何醫治當前的病症。問題在於我們愚蠢的政治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